一刀一剪,红纸生花。潮阳剪纸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潮汕人生活与信仰的生动记录。
在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令人惊叹。这些作品远不止是装饰,它们是潮汕文化的视觉辞典,每一幅都诉说着独特的地域故事和文化密码。
玲珑剔透:潮阳剪纸的艺术特色
潮阳剪纸造型灵活多变,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花中套花"的布局手法——在主体图案中嵌入其他纹样,疏密有致,剔透玲珑,表现力十分丰富。
剪纸技法上主要分为"阳剪"和"阴剪"两种。阳剪保留线条,剪去空白;阴剪则相反。两种技法交替使用,粗细相破相助,形成强烈对比,极富特色。
吉祥寓意:图案中的文化符号
潮阳剪纸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每一种图案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
鱼蟹水族:潮阳是沿海地区,剪纸中充满了鱼、螃蟹、龙虾、鱿鱼等水族题材,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祥花瑞草:牡丹象征富贵,莲花代表纯洁,石榴寓意多子。这些植物图案寓意吉祥。
民间故事:许多剪纸作品表现了潮汕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载体:剪纸中的生活印记
剪纸与潮汕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供品花"。在春节、"天后诞"、中秋等节日,潮汕人家会在庭院天井陈设供品,并在供品上贴附各种形似供品的剪纸。
各户人家会比赛,既比供品之丰富,又比剪纸之精美,这种活动称为"赛大钱"或"赛桌"。供品花剪纸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类的香蕉花、柚子花,动物类的鸡花、鸭花,以及水族类的鱼花、螃蟹花等。
创新之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非遗展示馆中,不仅能看到传统题材的剪纸,还能欣赏到剪纸艺术的现代表达。
2018年,潮阳剪纸传承人陈小燕用剪刀剪出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而且可以成功扫码。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轰动,多家媒体点赞潮汕人的手艺。
陈小燕介绍:“剪二维码的想法是我一个突发的灵感。二维码是现在时代进步的一个代表,通过二维码可以加好友、收付款。因此,我就想把我的微信二维码剪出来,试试能不能扫一扫就能够加微信,结果剪完之后真的能够扫描加好友。”
剪纸艺术家们还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的作品,包括人物肖像、现代建筑、卡通人物等,不断拓宽剪纸的范围和形式。陈小燕等人甚至将剪纸带上了时尚舞台,制作出可以穿在身上的剪纸服装。
传承发展:剪刀未停,创新不止
潮阳剪纸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艺术,2019年10月,潮阳区成立了潮阳剪纸艺术馆,作为区文化馆的分馆进行打造建设。
艺术馆由区文化馆与潮汕风联合共建,是潮阳区落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举措,旨在打造"一镇一类、一景一项"的特色文化品牌,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展示进行整合。
近年来,潮阳区还举办了剪纸作品展,展出了近100幅作品。剪纸传承人们以红色为主题,围绕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中国梦以及潮阳民间故事等内容进行创作,剪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文化使者:剪纸走向世界
如今,潮阳剪纸已经走向世界舞台。每年都有外国友人专门来学习剪纸艺术。陈小燕表示:“我有信心与力量将剪纸文化传播到各个城市甚至国家,通过剪纸,让更多的外国人见识到我们剪纸文化的魅力。”
2018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汕头市分公司与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发行了《中国·汕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信片套装,首次将汕头非遗项目明信片与潮阳剪纸非遗大师作品相结合。
这套明信片包含了汕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邮资明信片13枚和潮剧生、旦、净、丑剪纸作品4枚,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郑少燕创作。
探寻之后:剪纸的文化启示
走出非遗展示馆,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这些剪纸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潮汕文化的活化石,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每一幅剪纸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剪裁都是一种传承。在机械化生产日益普及的今天,手工剪纸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精神传承。
潮阳剪纸的魅力在于它既扎根传统,又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共性,又发扬了潮汕文化的个性。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存一种技艺,更是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下次当你看到一幅剪纸作品时,不妨仔细品味其中的文化密码,或许你能读懂更多潮汕人的故事与情怀。(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时杨 覃茜茜)